第二百六十七章 缓行-《宋风》


    第(2/3)页

    “宽夫先生有什么疑问?!”王静辉担心的问道。

    “没有什么,过日前进宫蒙圣上召见的时候。圣上曾提及西南改土归流地事情,这也是驸马的建议吧?!”

    王静辉听后就心安多了。笑着说道:“这只是前几日和圣上问对地时候提及的,改土归流虽然是肯定要做的,但是这种事情万万能着急,几年甚至是十几年都未必能够成功,心急吃了热豆腐,贸然行事只会让大宋陷入泥潭之中!”

    文彦博听后笑着点点头说道:“还好。驸马能够深明大义本使就放心了!圣上毕竟还是有些年轻,做事急躁了些,这就要驸马从旁多提醒了!”

    王静辉听后暗暗的把皇帝赵顼腹诽了一顿,笑着说道:“这是在下做臣子分内的职责,学生会因私费公的。在学生看来圣上年轻有为励精图治,但是大宋这么大,国内各地地情况有这么杂,这并非是一个人几条新的法令就可以解决大宋目前所存在的弊端的。学生一直认为大宋走向中兴之路非常漫长,一定要戒骄戒躁。所以学生反对任何有急于求成走近路的想法!”

    王静辉看到文彦博听后点点头表示同意,笑着说道:“至于宽夫先生所听闻臣建议西南改土归流的建议,学生以为这一定会成为现实,过这也许是很多年以后的事情了,但是无论如何,大宋都要事先打下基础,虽然能够做的事情很少,但是现在种下的一颗种子待到十几年过后便可以成长为一棵大树,事先做些准备总是没有错地!”

    文彦博听后笑着拍拍手说道:“好一个未雨绸缪!驸马可真是后生可畏,人们都说大宋现今有三杰,王介甫、司马君实、苏子瞻,依某看来还要加上一杰——小王驸马!”

    王静辉拱了拱手笑着说道:“宽夫先生言过了!王相、司马相公乃持当今学界之牛耳,苏子瞻则是文章满天下,大家风范已成,前途自是可限量,学生何德何能能够和这三位大贤比肩而论?!”

    文彦博摆摆手说道:“驸马对大宋的重要外人能知道多少?!圣上、朝廷重臣心中自然是有数的!在某看来驸马当得起这‘一杰’,况且驸马文章学问比之苏子瞻有过之而无及,直追王介甫和司马君实,乃当今大宋俊杰之首,假以时日必为我大宋顶梁之才!”

    王静辉知道文彦博对苏轼现在的意见比较大,由于自己在历史中掺和了一脚,苏轼现在还是跟在王安石的屁股后面为变法摇旗呐喊,时时地在报纸上刊登一些为守派所喜的文章。文彦博这一句话明显的在贬低苏轼。自己在士林中就文章学问上这一块的评价是远如苏轼的,就传统标准来说,自己想要在这“大宋三杰”中占上一席之地,还远得很。过以王静辉的心性自然是对这所谓的“大宋三杰”毫在乎,自己今天做的事情远比争着“大宋几杰”的头重要地多,放在千年以后的后世,王安石、司马光和苏轼在世人眼中也就是个历史人物,其功绩和对人类的发展影响程度未必能够高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升!

    王静辉关于成立大宋特种兵部队地札子出人意料的将枢密院分成了两半,支持与反对的代表人物也是让皇帝赵顼大跌眼镜。文彦博和郭逵之间形成了一道明显的分水岭,各自都有自己强有力的支持者。论声势自然是文彦博占了上风,过大宋枢密院是个特殊的地方——没有那个官员能够在这个位置上连续坐上十年的,这可和大宋宰相的官职有着很大的同——至少韩琦就是十二年为宰相。一个枢密使的任职时间能够超过五年就是够骇人听闻了,一个文官控制地枢密院才是宋朝皇帝所需要的,过任谁成为大宋军方地首座干上十年,那岂是党羽遍布?!

    在王静辉的眼中,这枢密院就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文彦博现在就是那个“流水的兵”,这也能让其在枢密院中的支持者心中有些犹豫。相对于文彦博,郭逵地势力就稳固多了,王静辉成立了大宋参谋部,前所未有的加强了武将枢密院的地位。尽管枢密院还是文官系统说了算,但也能说武将就全无发言权。王静辉琢磨了半天才领悟到——原来是这次自己搬起了石头砸自己的脚!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