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江湖风(十)-《岁月流歌》


    第(2/3)页

    给摩托车加足汽油,又从管家的妈妈那儿,要来了五百块的钞票。

    七月五号的一大早,军子就迫不及待的启程了。

    鲜花坪的码头边上,乡村女教师车文欢天喜地的跳下了木头划子。

    背着印有五角星的帆布书包,边上系了一个喝水用的搪瓷缸,手里还提了一大包的东西。

    “军子!想我了吧?”

    军子的变化车文差点都认不出了,等确定了眼前的墨镜青年就是自己朝思暮想的恋人时,姑娘的双眸里都燃烧着绚烂的火花。

    “准备出门闹革命啊!搪瓷缸都带上了,还带了这么多东西,你也不嫌热!”

    军子摘下墨镜,接过了车文手里的包裹,幽默的对着瓷缸敲了两下。

    “我妈让带的,我们走吧。”

    车文亲昵的捶了一下军子的后背,摩托的马达声里,两个年轻人离开了山乡水库的码头。

    县城旅社这两天的生意格外紧俏,所有的床位都被乡村中学的师生们预订了。

    两个人转悠了大半天,才在一家纺织厂的招待所,找到了一个单人间。

    登记入住后,军子又陪着车文熟悉了考场,再从考场走回招待所已经是黄昏了。

    虽然经过了一年多时间的充分准备,但车文还是觉得这次考试自己是过来凑数的。

    没有太高的期望,也就不像其他学子那样的紧张了。

    每天有军子陪着,吃得好睡得也安稳,两天的考试轻松过去。

    下午外语科目考试结束,两个人去了趟地区师专,这也是车文老师梦寐以求的地方。

    这所专科高校坐落在一座河心岛上,它最早的前身可追溯到1918年的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

    大革命时期,这所学校的师生当中涌现了一大批那个年代的风云人物。

    包括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许继慎将军、革命作家蒋光慈等等。

    对于皖西大别山人来说,这些先烈前辈都是家乡的荣光和骄子,值得后辈们永远缅怀。

    徜徉在校园围墙外的河滩小径上,仰望着高墙内那栋绿树掩映的灰色教学楼,关于这座地区最高学府的前生今世,车文对着半文盲的军子娓娓道来。

    红石湾小学的阅览室里,有一本新出版的《蒋光慈传》。

    这位“红色土地上的伟大歌者”,他的所有诗歌,车文差不多全背下来了。

    谈到诗人,车文情不自禁的吟诵了起来。

    想起来,

    我真是有点辜负淑君了。

    但是她现在死了,

    我将如何对她呢?

    让我永远怀念她吧。

    让我永远将我的心房,

    当她的坟墓吧。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