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贤弟此言差矣,这读书科举之事,全看个人努力,无论是京都江南还是偏远州府,都有人悬梁刺股,有人不学无术,不能一杆子打死所有人。 我们洛州也不是什么富庶地方,但今年考出来的学子也不少。” 刘喜看了一眼说话之人,把想要反驳的言辞又咽了回去。 说话的人叫范永源,是来自洛州的考生,他已经是第三次下场了,所以比其他人都年长一些,自从到了京都对旁人也是多有照顾,很有个老大哥的样子。 其他学子得了他的好,信任他的人品学识,对他也更敬重些。 “几位贤弟,大榜未放,但想来你们的成绩都不会差的,我们与其在这里猜测成绩,不如想想下一步如何应对?” 学子们互相看了看。 “范兄的意思是……殿试?” 范永源笑着点点头。 “正是,我略卖弄些,给诸位贤弟提个醒。 今年太子殿下临朝,从去年开始,各州府都在推行肥田换种,养殖家禽家畜的政令。 不瞒各位,我们洛州便是最早一批受益的州府。 大家都知道,太子殿下久居擎州,其实在殿下到达擎州之前,驻守那边的肖将军府上就已经开始在擎州和周边州府推行这些了。 肥田之策,再配合殿下推广的珍珠米良种,亩产可达八百斤有余。 各位之前只知擎州苦寒,是镇北军驻守之地,但其实如今的擎州已非吴下阿蒙,其富庶、鲜活、蒸蒸日上都远超咱们的认知。 殿下的雄韬伟略非我等所能想象。 所以我斗胆猜想,今年的殿试,应当与殿下之后的施政计划有关。 大家不如想想,如何跟上殿下的思路,如何才能不落窠臼,除旧革新。” 其他人听他这么说,神色果然严肃起来,纷纷向他道谢。 “多谢范兄提醒。” “多谢范兄。” 百川书院的公孙良最是好人缘会说话,赶紧站起身来向范永源行了一礼。 “多谢范兄的教诲,范兄不愧是我等学子的典范,襟怀宽广,古道热肠。” 范永源不太适应他这般客气,赶紧摆摆手谦虚道: “我也就是自己这么一想,希望能帮到大家。公孙贤弟不必这么客气。” 众人正讨论范永源给他们提示的范围呢,楼下突然传来鸣锣之声,大榜终于张出来了。 一群人哄地围上去,每个人都拼命地伸长了脖子,去看大榜上的名字。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