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伏击第四联队-《抗战之临时工》


    第(2/3)页

    00多关东军浩浩荡荡的踏上了一条早就为他们准备好的死亡之路。

    天公作美,天很黑,乌云密布,还有挺大的北风。来自于炮兵阵地的黑烟也顺着山势被风吹过来弥漫着整条山路。

    冯全为什么要打这一仗?他是要在关东军大举南下之前,集中精锐采取猛虎掏心的态势,消灭关东军一部,以震慑日军,为华夏博取休整补充时间和谈判本钱。

    冯全选择的伏击阵地很不错,曲折的隘路两侧是十米到三十米高的陡崖,而陡崖长约几公里,宽不过一二百米除了紧贴路边有一些关东军修筑的旧工事,再无任何隐蔽物。这样的地形,部队不易隐蔽,又难于展开,关东军未派尖兵搜索就直接前进。

    日军未派尖兵,一方面是他们九一八事变后,占领东北作战很顺利,确实骄横。还有一个原因,却是因为,冯全设伏的阵地,是在实实在在的敌后。这里其实早就成了关东军的地盘,既然前线一切平静,当然也就没有必要派出尖兵喽。

    其实,榆关附近的山地丘陵地形极为复杂,所谓“控制”,对于关东军这样的客军来说,只能是相对而言,而本地的军队完全可以从敌军的缝隙中实现穿插。应该说,小伙伴们战术动作果断坚决,战斗经验丰富是能够悄无声息进入敌后设立埋伏的重要原因。

    同时,天公作美,天很黑还有黑烟,关东军能够发现千人队的行踪,反而是奇迹了。其实日军这种粗糙的战斗作风,也可以说是前一阶段张学良“惯”出来的。

    战争是双方不断犯错误,比谁错的少,把某一方当傻子是最简单的方法,但是对于实际作战,最没用处。战争是最繁复的工程,指挥官做到了操典上的每一项要点,也不一定能够胜利。

    依山布阵,恃险设伏,战争时期,最讲究的就是战术,有人精通孙子兵法,但是没有运用到实际的战斗中,那也只是纸上谈兵。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是伏击战赖以取胜的关键所在。组织山地伏击战时,不仅在战场选择上追求能“藏于九地之下”的地形,更要在心理对抗上强调“反道用兵、敢为人先”。

    傻乎乎的第八师团第四联队排着整齐的队伍全部进入伏击阵地,见到最后一名关东军也进来了,冯全二话没说,“嘭!”枪响之后,毛瑟98k阻击步枪发射的子弹欢快的进入骑在马上的一名疑似联队长的脑袋。

    “嘭!笃笃。。哒哒。。。”此起彼伏的枪声顿时响起,“嗖!嗖!嗖!”迫击炮也不甘示弱,落到第四联队人堆里面时,“轰!轰!轰!”接连炸响。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