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怨恨-《南明大唐王》


    第(2/3)页

    这个政策也得到了这些军队的响应,这也是吴三桂一路怨气冲天,行动缓慢的一个理由。

    吴三桂的怨气再重,朱聿鐭也根本不想鸟他,他本部也就出去五万多,吴三桂想要全军北进,朱聿鐭肯定不会乐意掏出这多出来的额外钱粮军饷,拿这些钱多造几门火炮出来,它不香吗?

    在朱聿鐭算计吴三桂之时,吴三桂本部已经冒着连绵数天的雨水,再次行至永平府境内,看着这十分熟悉的道路,吴军上下都有些感慨万千。

    当然,这感慨大多都是负面的。

    崇祯十七年,吴军在此反复叛降李自成三次,先后两次诈降,并且突然回师袭破唐通、白广恩以及同来的顺军,最后再冲冠一怒为红颜,彻底打出反旗,与远道而来的李自成大战于山海关。

    可笑李自成还妄想在山海关以北,同时完成击破吴三桂与阻隔清军的壮举,最后却是在清军与吴三桂的两面夹击之下,精锐几乎被一扫而空。

    自从被迫交出山海关,吴军上下就没有想过有一天,竟然还能回到山海关。

    他们的目标早已经转变了过来,因为满清答应过给吴三桂建立藩国,在他们看来,无论在哪里立藩国,都要比苦守这危机四伏的山海关要舒服的多。

    但是命运弄人,满清答应的藩国眼看越来越近,但是大明突然死灰复燃,而且几年时间内便即重新席卷全国,眼看就要到手的藩国,最后却变成了镜花水月。

    这种万丈悬崖一脚踏空的感觉,委实不是人能够承受的,所有人都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绪看着浴火重生的大明,没有人愿意看到他再一次站起来。

    但是形势比人强,谁能想到看似强大的不可一世的满八旗,竟然在大明已经开始兵逼北京城时,还在进行着内讧,甚至连太后都不愿意坚守都城,数月间不断的有消息传来,太后要带小皇帝回辽东,坚决不同意与明军在北京城下决一死战。

    当吴军全面反正的半个月前,吴军已经收到宫中确切的消息,太后要携小皇帝回辽东祭祖,为满清国运祈福的消息后,任谁也看的出来,满八旗在这个节骨眼上,居然已经出现分裂和退缩的势头了。

    然后的事情便十分顺理成章了,一旦满清放弃北京远遁,那就会立即失去天下共主的身份,吴三桂再在陕西坚持,也完全没有了任何的意义。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