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两方会师-《乱世争鸣》


    第(3/3)页

    “子贡你的意见怎样?”孔子把目光投向他说道。

    突然听到孔子如此问他,子贡不禁愕然。向来他每遇到困难的问题时,总是等到没有人在的时候,才去请教孔子。但是既然孔子这样问了,他也不想错失这个好机会,并且当着许多弟子,不发表自己的见解会丢面子的。他信心十足地认为,今天要提出来讨论的问题,是自己亲身体验过的。

    没经过孔子的指导,全靠自己得出的认识,今天能在孔子及许多同学面前发表,不能不使他感到得意。可是出于谦逊的考虑,他尽量控制着情绪回答说:“等诸位讨论完了,我有另外的问题请教老师……”

    孔子道:“是吗?……差不多了,也该换换问题了。”

    子贡非常高兴。可是他并不急着发表意见。他想,不要让别人看到自己得意的样子。

    “到底你想说什么呢?”

    在孔子再次问过之后,子贡才站起来,以他流利的口才说道:“我近来对如何处身于贫富这个问题,结合自己的体验作了一番研究。我想贫而不谄,富而不骄是最理想的境界。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我想这个人的修养已经近于完美。”

    “嗯,这一点和我们刚才所讨论的‘礼’的问题关系密切。……那么,你说你已经做到贫而不谄,富而不骄?”

    “那还要请老师和诸位同学指正。”

    子贡脸上显露出充分的自信。他偷偷向一起进来的三个年轻弟子瞟了一眼。

    “贫富两种境遇都亲自体验过的人,说起来的确只有你一个人。”

    孔子的话好像在挖苦他。可是子贡深知孔子不会随便挖苦人,于是认为孔子是在委婉地褒奖他。

    “贫而不谄,富而不骄,我都知道。”

    孔子这一句话,声调格外沉重,仿佛鞭子抽过来,让人惊慌。

    “好了,好了。”孔子的声音越来越严肃了。子贡这时已经明确感到了孔子的责备。

    “不过——”孔子接着说,“对你,贫穷是一个大祸难!是不是?”

    子贡不知怎样回答才好。本来他在来的路上认定“贫穷本身就是罪恶”,可是一到孔子面前,听到孔子直截了当地这样发问,不知怎地,他却不敢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

    “从前贫困的时候,你为了不谄媚他人,品尝了不少痛苦。现在,你又为不骄于人而花费了不少苦心哩。”

    “是的。我相信自己在不骄不谄这两方面做得还好……”

    “的确很好。我刚才也这样讲过。不过,你如此努力,勉强做到不骄不谄,岂不是在你心里仍遗留着骄傲与谄媚?”

    好像被刺入一把利刃似的,子贡聪敏的头脑一片混乱了。孔子接着又说:“当然,我不反对你的主张。可是你的认识还谈不上最高之境界。要想获得关于贫富的最高认识,必须有超越贫富的思想。

    你为了做到不谄不骄而煞费苦心,是因为你的心过分执著于贫富之故。过分关心贫富,不知不觉之中自然以贫富为标准将他人和自己衡量。将贫富作为人生的价值取舍,结果便产生了骄傲和自卑。因此,为了克服骄傲和自卑,不得不苦心用功。不是这样吗?”

    子贡嗒然无语,只是木然听着孔子的训诫。

    “那么,怎样才能够超越贫富的观念呢?简单地说,应该把贫富委之天命,专心乐道好礼才是。道,不是消极性的,也不是功利性的。所以它不会受到贫富及境遇的影响。为了乐道而求道,为了好礼而学礼,具有积极的求道心,才能在任何境遇之下虚心善处。颜回能够做到目前这样,真称得上是一个贤者。对于达到这种境界的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已经不是问题了。”

    “老师,我明白了。”

    与孔子的告诫相比自己的见解多么浅薄,而将自己的浅识表述于众又是多么轻浮啊。懊悔和感激之情在子贡的心胸里翻腾着,使他不禁垂下了头。

    端木靖猛然惊醒,额头已经冒出大片冷汗,又是这个梦,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总是能梦到先祖的这一段故事。

    这是先祖给我的启示吗?这是想告诉我什么?

    端木靖不断的重复那八个字:“贫而不谄,富而不骄……”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