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邻邦的阴谋 第六十三章:要升官?-《乱世争鸣》


    第(3/3)页

    王禳灾看着黄辅等人“城狱既然已经不能用,那便暂时将他们押到军帐中。”

    立刻有私兵拿着绳子捆上了他们,悲催的里正,被救出来还不到一个时辰,就又要被捆上关起来。

    而城内巡逻队与守城士卒姗姗来迟,领头的屯长还称是收到消息赶来的,还有城狱内,有士卒来报找到了狱曹的尸体,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人来当,王禳灾自作主张便让赵景来当了。

    一瞬间喜从天降,本是狱掾的赵景晋升为狱曹,对着王禳灾连连拜谢,并在心中暗暗起誓以后一定要抱紧王禳灾的大腿……

    王禳灾打发走了他,然后下令鸣金收兵,折腾一晚没合过眼的士卒们该去睡一觉了。

    当王禳灾走出曲折狭窄的小石巷时,寒封城中的雄鸡开始打鸣了,高高耸立的寒封城箭楼已经显出了一线微微曙光。

    虽然派了士卒清理尸体与血迹,但第二天清晨城狱那条街上的百姓熬过了那一夜的厮杀、叫喊之后,小心翼翼的打开门窗时还是能闻见那股浓烈的血腥味,不少人在自家门前就吐了起来。

    回城主府的马车上,李襄笑眯眯的看着王禳灾,不愧是太尉之子,一夜之间,解决了自己所有的难题,李襄开口道:“王公子果真大才也,如今城尉一职尚且空,虽此职不大,然可令三千甲士听号令,不知王公子可有兴趣任否?”

    打着瞌睡的王禳灾痴了一下:“什么?让我当城尉?”

    注释:

    敢死之士(典故):指李同向平原君赵胜建议,尽散家财,募集勇敢不怕死之人三千名,冲击围城的秦军。

    后以此典比喻勇敢不怕死的突破手和勇士。李同:本名李谈,因司马迁的父亲名司马谈。为避讳,改“谈”为“同”。

    李同的父亲是邯郸(今河北邯郸)城内管理官办供来往行人居住的旅舍“传舍”官吏。

    秦军围困邯郸城,楚国、魏国答应分派解救赵国的救兵还没有到,秦军加紧围攻邯郸,邯郸快要守不住,平原君赵胜很是忧虑不安。这时,李同说:“邯郸的老百姓,用死人枯骨当柴烧,把儿女交换着吃,这可以说是万分危急了!”“现在您真能命令夫人以下人员编入士兵行列,分担一份守城劳动,把家里所有财物都犒赏战士,战士们正当忧愁痛苦时候,是容易赢得他们感戴的。”当时平原君听从了他的意见,得到敢死队员三千人。

    李同就和这三千人冲击围城的秦军,秦军被打后退三十里。正好遇着楚国和魏国的救兵来到,秦军于是就撤走了,邯郸又保存下来。李同战死,封他的父亲为李侯。此典又作“敢死”。

    玉石俱焚:

    《书经》即《尚书》,为上古文献。

    今传《尚书》有真古文和伪古文两部分。〈胤征〉属伪古文《尚书》。一般认为多抄袭先秦古书的文句,杂入所杜撰之文中,所以亦有其文献上的参考价值。

    据〈书序〉记载,羲氏与和氏历代为日官,负责观察天象四时。

    至夏帝仲康时,因为沉迷于饮酒而怠忽职守,于是仲康派胤侯前往征伐。

    出师之前,胤侯做了这篇〈胤征〉来训诫勉励将士们。文中提到:「今天我将要率领你们这些勇猛的将士,前往讨伐失职的羲氏与和氏。你们应该辅助我,一同为天子效力。崑仑山上如果发生大火,美玉和石头都将一同焚毁;天子的官吏若是失职,对天下百姓所造成的伤害比烈火还要可怕啊!」后来「玉石俱焚」被用来比喻不论贤愚、善恶、好坏同时受害,尽皆毁灭。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