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另外我觉得这可能是肇始于宏渊将领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宏渊的南部疆土与我国南部局势类似,广泛分布着松散的蛮族部落,相当一部分宏渊将领就是靠镇压蛮族来积累资历。因此宏渊的军事行动呈现出鲜明的讨蛮式特色,尽管他们被秦人统治了十几年,但他们只学了秦人的一个外壳,真正有用的东西,他们一个都没有启用 。 他们缺乏一个大的战略构想,只确立无数短期战略目标,而且他们乐此不疲。这与我国明确的战略目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你总是说,我们与宏渊人同宗同族,以前是从宏渊王朝里分出来的,是这点我不否认,但现在的沈人,已经是开化后的人了,而宏渊还是停留在暴秦时那个半蛮夷的阶段。 看看这些年我们沈人年轻才子,他们有的去鲁国学儒学,有的去西楚朝学车骑,有的去齐地学商,最远的燕朝咱们也有人去过,那可是荆轲的故地,学习刺杀最好的地方。 而宏渊这些年却在故步自封,几乎没有人走出宏渊去睁眼看世界,除了少数的儒、墨、小说家进宏渊给他们带来点别国的趣事外,他们竟再无渠道能听到别国的事情。 也正因为如此,宏渊君臣很明显抱有一种既自大又自卑的矛盾心态,这导致庭尧在军事上和政治上始终缺乏一个明晰的定位。他们将自己视做一个独立政权,但渴望回归到那已经灭亡的秦朝的统治下,暴露出庭尧视自己是一个相对于中央政权的不自信,他们怕了,怕我们沈人有朝一日打着复兴宏渊王朝的旗号把他们灭掉,所以他们很想吞并我们沈国。 而每当有臣子提起这一议题进入到实质操作阶段的时候,庭尧又立刻退回了自己最初的立场:以防守为主,这和他们的军事行动一样飘忽不定,没有指导性的原则。 让所有人,甚至他们自己都无从捉摸。 这种对外消极据内自大的心态究让宏渊的小圈子化更加严重,在我接触过的宏渊臣子当中,大多数人在表现出对沈国因不信任其过于强大而产生的恐惧以外,更多的是对宏渊独立意识的强烈自满。 究竟这会引导我们这个可敬的对手走向一条什么样的轨道,接下来的发展趋势实在是令人玩味,此举倘若我沈国成功,伯兄,以后我们沈国便能吞掉安、雪莽,还有南面的梭门诸岛,南面的土地连成一片,咱们有实力称帝立朝,为了沈国未来千年基业,我定竭尽全力。 当孙尚回过神来才发现自己洋洋洒洒在这封信上写了近千字了。 “倡喜!”孙尚唤了一声,门外一人走了进来“卑职在” “把这封信给咱们在庭尧的友人” 倡喜接过信“是” 孙尚看着倡喜远去的背景,心中输了一口气,这封信将会传递到自己的大哥孙隶的手中,有了这封信,大哥就敢放心对宏渊用兵了吧,虽然出了烽火台那样的小插曲,但也无法影响大局。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