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再然后是楚国,楚国的强盛始于楚悼王时期,吴起弃魏奔楚开启了楚国强盛之路,经过几代国君的励精图治,楚国实力在楚怀王前期达到了巅峰。 赵国则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赵国成为军事强国的开始,赵惠文王时期赵国文有蔺相如、平原君,武有赵奢和廉颇,军事实力不在强秦之下,曾在阏与之战和几之战中大败秦军。 燕国的燕昭王高筑黄金台招贤纳士,励精图治之下燕国实力达到了巅峰,乐毅五国伐齐报了之子之乱齐国差点灭亡燕国的一箭之仇。 秦国在商鞅变法前,秦国被魏国打得没一点脾气,商鞅变法是秦国崛起的根本,秦国历代明君保证了秦国始终强势,最终灭六国统一天下。 最后韩国虽有劲韩之称,但国力最弱小,一直受欺负,只有韩昭侯任用申不害变法期间才稍微强大过一阵子。 不乏看出,国若图强,必要走两条路,其一:对外作战,开疆拓土。其二:变法革新,使黔首爱戴,宏渊也曾变法,但并没有成功,他们就像杂家一样,以“兼儒墨,合名法”为特点,“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 想把各国的好都学了,但他还没那么好的胃口,光是当初一个军功爵制,宏渊人就废了又复,复了又废,宏渊国能在宏渊王朝覆灭后的绵延国祚百年之多已是逆天而行,在我看来,这个棺材板,就由我们沈国在为其盖上。 写好后,孙尚又唤来倡喜,叫他送出去,倡喜一边接过信一边说道:“大人,宏渊的那位治栗内史送来消息说,他安排明日早晨让您与中尉董超见面。” “我知道了”孙尚点头,终于,自己的计划可以进入到下一步了,听着府外沸沸扬扬的人声,孙尚心中暗讽,就让你们在高兴几天。 注释: 杂家:杂家,中国战国末至汉初的哲学学派。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以“兼儒墨,合名法”为特点,“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九流”之一。 杂家的出现是统一的封建国家建立过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结果。杂家著作以战国《尸子》、秦代《吕氏春秋》、西汉《淮南子》为代表,分别为战国时期商鞅门客尸佼秦相吕不韦和汉淮南王刘安招集门客所集,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但略显庞杂。 “杂家”并不是一门有意识、有传承的学派,所以他也并不自命为“杂家”的流派。纪昀在《杂家类叙》中则认为「杂之广义,无所不包」。 杂家的代表人物,一是淮南王刘安(《淮南子》),另一是编撰《吕氏春秋》的吕不韦。杂家在历史上并未如何显赫,虽然号称“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实际上流传下来的思想不多,在思想史上也没有多少痕迹。 现代科学越来越细化,“杂家”这称号,现在基本上说的就是此人没有专业本事,什么都知道一点,但什么都不精通的意思。 杂家的特点是“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杂家虽是以道为本集合众说,兼收并蓄,然而通过采集各家言论,贯彻其政治意图和学术主张,所以也可称为一家。 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各家都有自己的对策与治国主张。为了打败其他流派,各学派或多或少的吸收其他流派的学说,或以攻诘对方,或以补自己学说的缺陷。然而,任何一个流派也都有其特色与长处,而“杂家”便是充分的利用这个特点,博采众议,成为一套在思想上兼容并蓄,却又切实可行的治国方针。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