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邻邦的阴谋 第八十六章:楚墨-《乱世争鸣》


    第(3/3)页

    最终程柯率先打破了尴尬:“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

    邓瘸子所做的正是当年墨子所做的,墨经中就有记载,而这个实验在后世会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小孔成像

    邓瘸子目光还是没有离开影子,但却开口说道:“我爷爷那辈有幸见过四百四十年前,南方之墨聚集数十人,响应平原君的请求,赶赴邯郸,与天下仁人志士一起,协助赵国老弱妇孺抵御暴秦军队的那一幕。

    那时的我爷爷才十八九岁,而当时的南方之墨,还是十分鼎盛的。

    可那已是他们最后的辉煌了,之后魏国攻卫,墨者助卫守城,大半死伤,只剩下我爷爷等留守在南方的数人存留。”

    程柯心中暗喜:果不其然,这位邓瘸子就是隐世的楚墨!

    邓瘸子接着说道:“斯人已逝,活着的人在祝贺他们死得其所,与鬼神同游的同时,也要开始招揽新的墨者,补充人手。

    可是,这世道,有野心的士人都在追求功名富贵,墨家已不再是显学,也不受诸侯待见,谁还愿意做墨者呢?

    武士们宁可做游侠、去学那兵书、去练那道法,去江湖上快意恩仇,也好过墨者严格要求门徒,禁止私斗的规矩。

    文士们宁可做儒者、做纵横之士,做名家名辩,宽袖博带,夸夸其谈,入封君之幕,总好过墨者裘褐为衣,跂蹻为服,埋头与木头石块打交道。

    听你刚刚说的那么一大堆,应该是齐墨吧,你们也只会背诵些口头的东西了”

    邓瘸子在一声哀叹后,便不再说话

    程柯上前说道: “南方之墨严于律己,吃苦耐劳,并且还与天下风俗背道而驰,力主节葬,梦想世上的人都像这样节俭克制,像爱手足兄弟一样爱天下人,这一切,都让人望而生畏。

    所以连黔首庶民,也宁可继续做他们的百工、商贾、农夫,甚至歌舞百戏,医药卜祝,也比做墨者强。”

    程柯话锋一转:“但我齐墨可不这样!”

    注释:

    乡三老:

    所谓三老是古代掌教化的乡官。战国魏有三老,秦置乡三老,汉增置县三老,东汉以后又有郡三老,并间置国三老。

    三老”是县的下一级官员,类似乡长。作为有头脸的基层干部(副科级),“三老”少不了查证调停民事纠纷,算是负责教化,但他的主要工作还是收税。当时农民田里打的粮食,十分之一要上缴国家(就像现在上班族要上缴百分之二十的个人所得税);农民的宅居地(住宅附近用于种菜养鸡的那片小地)归个家所有,要上缴户税,主要用于养兵。

    通常作为一种职务的名称,即具备正直、刚克、柔克三种德行的长者。推举这种长者来担任。一般来说权利、任务类似族长之类,只是族长的对象是一个宗族,三老往往是地域性质。

    桔槔俗称“吊杆”“称杆”,古代汉族农用工具。是一种原始的汲水工具。商代在农业灌溉方面,开始采用桔槔。

    它是在一根竖立的架子上加上一根细长的杠杆,当中是支点,末端悬挂一个重物,前段悬挂水桶。一起一落,汲水可以省力。当人把水桶放入水中打满水以后,由于杠杆末端的重力作用,便能轻易把水提拉至所需处。桔槔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相当普遍,而且延续了几千年,是中国农村历代通用的旧式提水器具。这种简单的汲水工具虽简单,但它使劳动人民的劳动强度得以减轻。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