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战端起 第一章:奇谋良策-《乱世争鸣》


    第(3/3)页

    “武库要守住啊,能往外派兵就不错了,去把。”

    “下吏领命”

    ……

    今天是除夕,就顺便给大家普及一下古代的过年是什么样的。

    古时候历法随朝代而变化,最早时候夏朝是以一月为岁首,商朝则是改在十二月。到了周朝,又变成十一月份为岁首。

    而秦始皇相信阴阳家的五德之说。按五德的说法,秦朝是水德,尚黑色。与水德相对应,历法“建亥”。

    也就是以十月为一岁之首。这个规矩到汉初仍然如此,直至汉武帝时,改正朔,才回到以元月为岁首,后世变动就少了。

    按农历,十月到十二月为冬季。十月初一,秋天还没退尽,刚刚入冬,自然不会有“春节”这么一说。事实上我们现在说的春节这个词,是民国以后才有的。

    虽然没有春节,但是“年”还是要过的。年,这个字在甲骨文中就有了,在《说文解字》中,被解释为年成,也就是五谷成熟。古代人以农业为主,遵循农作物的自然生长。五谷收完了,一年的工作也就结束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把年,也就是岁首定在十月,也有它的合理性。

    那会的过年不叫春节,秦朝有个专用称呼,叫蜡祭。

    这个蜡字在这儿读炸,古人迷信,认为一年的收成都是神灵赐予的,所以到了年终年头要感谢他们的恩惠,并祈求来年继续风调雨顺获得丰收。这些“神灵”包括神农、后稷这样的人物,也包括猫、虎这些动物,甚至堤坝、水渠、茅舍、道路等等都是祭祀的对象。

    对于古人来说,祭祀是头等大事,也是最庄重的。不但仪式要悉心准备,还要拿出家里最好的肉食和酒来祭祀。

    于是忙完仪式之后,干掉这些酒肉就成为大家最快乐的事了。秦法严禁人们无端聚会和饮酒。于是这样的机会就显得尤为珍贵。

    十月份就忙完年了,那后面是不是就没事了呢?到十二月还有一种祭祀,叫腊祭。

    秦朝人说话够累的,就不能换个音?咬舌不清的连蜡腊这两个字都难区分。

    这个腊字其实通猎字。冬天是打猎的好季节,打来猎物敬祖先,当然也包括其他一些神灵,比如五祀:户神、灶神、门神、土神、行神。古人一年四时都会祭祖,腊祭其实算是冬祭。总之蜡祭是为了一年的农业生产,而腊祭则大抵是祈求家宅人畜平安的。腊祭的日期原本是十二月初三,被称为腊日。后来的演变将有腊日的这个月逐渐称为腊月,再后来佛教传入中国,腊月初八称为“法宝节”。于是腊日与佛教慢慢融合,形成现在的腊八节。而随着后世将岁首改在元月,蜡祭与腊祭也逐渐融合,形成“过年”的传统。

    十月初一是新年,怎么可能呢?许多人都是这么看的,但它确实真实存在过。根据权威史书《史记》的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对全国的的一些制度进行规范统一,比如书同文、车同轨,与此同时“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也就是说每年的十月初一,才是新一年的开始,到九月为岁首,即为一年,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这是还得从咱们中国古代的历法说起。古人们观察天象,以朔望的周期来确定月,用闰月的方式,使得一年的长度接近太阳的回归年,因此就产生了历法。

    古代中国,朝代更迭,各个诸侯国纷立,因此也产生了许多种历法,比如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等,人们将这些历法称之为“古六历”。这些历法因计算方法的不同,因此每个历法的岁首也不尽相同,比如夏历以冬至所在的建寅之月为岁首。颛顼历采用的是十九年七闰法,一回归年为365又1/4日,同时该历法以建亥,即以亥月为岁首,也就是十月,因此十月初一就成为秦国,以及后来秦朝的新年。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推行大一统的政策,将颛顼历定为国家法定历法,因此在秦朝时,它的新年是十月初一。

    所以大白话来讲,秦朝的过年也是放肆吃喝,祛除灾祸,祭拜鬼神。

    最后在这里,梦蚀祝大家新年快乐,牛气冲天。⋪(●ൠ●)⋫و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