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战端起 第三十六章:终于走到了-《乱世争鸣》


    第(3/3)页

    尹喜又问:“那我应该怎么去做呢?”

    老子说:“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道德经·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尹喜赶紧说:“我一定努力去学习、去实行,绝不大笑之。”

    尹喜接着又问什么是“德”。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尹喜又问:“您说上士闻道应该勤而行之,怎么又提倡无为呢?”

    老子说:“道永远是顺任自然而无所作为的,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侯王如果能按照道的原则为政治民,万事万物就会自我化育、自生自灭而得以充分发展。”(《道德经·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尹喜听完仍有很多疑惑,还想再问,老子说:“大道及其答案尽在这五千言中,一切顺其自然,自己慢慢看吧。”随即跨上青牛,继续西行之路。

    尹喜拜送老子离去,潜心学道,写了不少读后感,经过整理之后留下了《关尹子》一书,尹喜的哲学思想及戒律观基本上是沿着老子的学说方向发展的,他继续追求个性自由的“清静无为”被秦亡后的世人们列为先秦时十豪之一。

    而庄子,被誉为老庄一派,庄子晚于老子,也有人说庄子是老子的继承者。

    相传,老子的寿命相当长,晚年乘青牛而去也并没有人见到他逝去。乘青牛而去后,仍然归隐了数百年才西去。归隐过程中一直在找无衣钵传人。

    找寻百年都无果,心灰意冷至商丘境内遇到一农妇难产。

    说来也是奇怪,该产妇本该在三个月前生产,却一直没有临盆迹象,遍访名医也无果。直至老子路过,入室寻水喝,孩子竟然就呱呱坠地。

    老子想来也是缘分,便就近住下,担任起这个孩子的启蒙老师来。

    孩子三岁染恶疾,老子随即带着三岁稚童离开。这一走就是三十年,而立归来竟然是满腹经纶。三十年后,已经鲜有人记得,曾经有个鹤发童颜的老翁带走了一个身染恶疾的三岁稚童。

    此人归来便开学布道,广收门徒,宣讲道德经,老子所著。一时间,老子的思想传遍坊间,民间开始广泛研习道德经。虽然,道德经只有五千字,却字字珠玑。

    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竟能悟出不同的概念,以此概念研习下去竟也能自成一派。有人说,人间所有的事都含在一部老子之中。

    ……

    早年间,张宰他也像其他家一样,向元禾王推崇过黄老,甚至有一段时间内,宏渊采用了,那段时间,百姓安居乐业,国库日渐充沛。

    但好景不长,二十多年前与沈国的一场大战,让黄老再次没落。

    王道之说、兼爱非攻、变法强国等学说趁势兴起,自己那时也无心再争,便隐居在仁皇山上,效仿老子,收些徒弟,也得让这一身本事有个传承不是?

    几个月前,他观星象,发现西方有长庚星,推断或有兵事,便启程赶往,但他一路上走走停停,几乎每到一个城池或乡里都要驻足下来呆一呆,这才导致了,比预想的要晚来很久的情况……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