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是”众人开始收拾行李 …… 侍卫解下甲胄,露出一身胡服,朝着一座偏殿走去,跟在后面的太医令宰丰连忙,追了上去,想要一探究竟。 那名侍卫一个闪身,走入了一座偏殿,宰丰掐算着时间,见他许久还未出来,擦了擦自己一脑门子的汗,这个时候,外面的百官都要入场了,寿宴都已经准备好了,御厨怕是已经开始做菜了,而自己,却要跑到这样阴森恐怖的地方来,捉内奸。 看来只能自己去一探究竟了,宰丰蹑手蹑脚的走到偏殿门口,自己身上的草药味太浓,如果走到里面,靠得太近,也许会引起那位侍卫的警觉。 轻轻推开一条缝,宰丰把眼睛放过去,看到了陈列的一排排编钟。 奇怪,我明明记得今天的礼乐里需要一套编钟的,这个时辰了,怎么侍女、仆从还不来搬运编钟。 怀着好奇心,宰丰小心翼翼的走了进来 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引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铜钟,演奏时由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乐。 钟列在钟架上分上、中、下三层。上层钟十九枚,中、下层钟是编钟的主体部份,分为三组,这三组钟形制各异。一套称为“琥钟”,由十一枚长乳甬钟组成;第二套称为“赢司(音sì)钟”,由十二枚短乳甬钟组成;第三套称为“揭钟”,由二十三枚长乳甬钟组成。 透过编钟之间的空隙,一行一行的看去,却怎么也找不到那个侍卫。 忽然载丰身后响起一声冰凉的声音:“这位大人,您是在找我吗? 注释: 战国曾侯乙编钟钟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千克。它用浑铸、分铸法铸成,采用了铜焊、铸镶、错金等工艺技术,以及圆雕、浮雕、阴刻、髹漆彩绘等装饰技法。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 战国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是中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 钟在我国商朝时就已出现,最初只有3到5枚,到周朝增到9至 13枚,战国时发展成 61 枚。人们按钟的大小、音律、音高把钟编成组,制成编钟,演奏悠扬悦耳的乐曲。曾侯乙编钟共 65 枚,其中1 枚是战国时楚惠王赠送的镈。编钟分八组,共分三层悬挂在铜、木做成的钟架上。包括钮钟十九件,甬钟四十五件及一件镈钟,共六十五件,总重量达2.5吨。 钟架全长10.79米,高2.73米,由六个佩剑的青铜武士和几根圆柱承托着。六十五枚编钟的总重量达3500千克,它的重量、体积在编钟中是罕见的。钟上大多刻有铭文,上层十九枚钟的铭文较少,只标示着音名,中下层四十五枚钟上不权标着音名,还有较长的乐律铭文,详细地记载着该钟的律名、阶名和变化音名等。这些铭文,便于人们敲击演奏。 曾侯乙编钟音域宽广,有五个八度,比现代钢琴只少一个八度。钟的音色优美,音质纯正,基调与现代的C大调相同。考古工作者与文艺工作者合作探索,用此钟演奏出各种中外名曲,无不惊叹。曾侯乙编钟是我国古代音乐史上的一个光辉成就,为今天古音律和编钟制造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