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一名屯长纳闷道:“百将,不对啊,敌人怎么还不阻击。” 就算不开门应敌,也应该有弓手在周围阻挠啊,不应该让他们这么轻松就攻入啊。 百将则呵斥道:“嘘,注意周围,小心谨慎,别说话!” “放!” 忽然,十几只箭矢从正上方奔袭而来,“举盾!”箭都钉在了盾上,未伤到众人分毫。 “继续前进!”百将大喊一声,这一波无效的攻击,大大提升了耒阳兵卒的士气。 就连步子,也迈大了些。 “吱呀”木寨的大门忽然打开,耒阳郡的兵卒们还不明所以,就只听见轰隆轰隆的巨响。 百将定睛一看,几颗巨石顺着坡路正滚下来! “快退,后撤!” 上山的路只有这狭窄的一条,两侧都是怪石嶙峋,杂草丛生。 偏偏这时候,山上又冒出许多弓手,跳到两侧的耒阳郡兵卒纷纷被射杀。 而不敢跳到两侧的兵卒只能玩命向后撤,只求巨石滚慢些。 还有无畏者,举起盾牌企图抵挡巨石,最后被无情碾压…… 两百人的踵军,以失败告终… 注释: 《尉缭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的兵书,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疑古派一直认为《尉缭子》是伪书,《尉缭子》也被长时期的冷落,自1972年银雀山汉墓出土文献证明 《尉缭子》并非伪书。 《尉缭子》一书,对于它的作者、成书年代以及性质归属历代都颇有争议。一说《尉缭子》的作者是魏惠王时的隐士,一说为秦始皇时的大梁人尉缭。一般署名是尉缭子。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书中杂家类著录《尉缭》29篇,兵形势家类著录《尉缭》31篇。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尉缭子》残简,说明此书在西汉已流行,一般认为成书于战国时代。 《尉缭子》从人性论的视角考察了人的心理,提出了不少精辟治国思想,如“民非乐死而恶生也”,“委积不多则士不行;赏禄不厚则,民不劝;武士不选则众不强;器用不便则力不壮;刑罚不中则众不畏”,后一句话可以作为尉缭子经国治军思想的总纲领。《尉缭子》提出治国应当使人无欲,无欲则没有争夺,没有争斗就没有犯罪和战争,那么天下就太平了,即“反本缘理,出乎一道,则欲心去,争夺止,图图空”。《尉缭子》是战国晚期论述军事、政治的一部著作,共五卷二十四篇,南宋刻行的《武经七书》本最早。《汉书·艺文志》杂家收录了《尉缭子》二十九篇。唐朝初年的《群书治要》中节录了《尉缭子》四篇。 1972年,山东临沂的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的竹简,也有和《尉缭子》相符的竹简书六篇。从这几篇的情况来看,现在流传版本的文字有很多删节和讹误,篇名常和竹书不合,但基本上没有后人增加的内容。 《尉缭子》反对军事上相信“天官时日、阴阳向背”的迷信观念,强调政治、经济对军事的决定性作用,其理论水平很高。后半部《重刑令》以下十二篇,对研究战国时代的军法颇有帮助,所以有人把此书作为兵书来看待研究。 《尉缭子》的思想大体上接近法家,反对孔孟的亲亲原则,主张用严刑峻法治国和治军,某些思想显得非常残暴,全文处处可见“诛杀”这样的词汇,并且大力倡连坐保甲制度。有意思的是尉缭却非常推崇德、仁义,提出“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事必有本,故王者伐暴乱,本仁义焉”,告诫君主“杂学不为通儒”,言外之意他的理论才是最有用的理论。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