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章:斗阵-《求活在金朝末年》
第(2/3)页
同时,六个少年弓手毫不犹豫的射出了去掉箭簇,代之石灰小包的羽箭。
抛射准头本就差,这六个弓手虽然是学徒中弓箭用的比较好的,但毕竟只是初学,六只箭,大都连鸳鸯阵的边都没沾到,只有一只箭不知是不是因为运气好,射落在了鸳鸯阵中,射中了一个长枪手的斗笠。
竹片编织的宽檐斗笠是杨家和白家庄丁的制式装备,士兵戴的斗笠和普通农夫戴的斗笠并不相同,士兵戴的斗笠叫做笠帽,竹编层更厚,在头顶部位的竹编层内,还铆接着一层薄铁皮。
从吴亮等庄丁口中,陈宪了解到,笠帽对于远距离的抛射箭矢有着非常好的防护效果,主要用来防御流矢。
仔细观察过这种斗笠之后,一下子解决了陈宪心中的一个疑惑。
按照历史记载,戚家军的披甲率并没有百分之百,倭寇当中不可能连弓箭都没有,一场几千人的战斗,戚家军还是处在进攻角色上,倭寇弓手随便抛射几次,戚家军也绝不止损失几个人这么简单。
实验过斗笠对箭矢的防护力后,陈宪便明白了原因。
杨家庄丁使用的斗笠都是由一毫米以上的竹片多层编织,中间夹着一层油布,让斗笠能当雨伞用,斗笠下面还缀着一层厚麻布,在斗笠中部和头接触的中间部位,用铆钉镶嵌着一层铁皮。
陈宪用弓箭对这种斗笠做了试射实验,对于八十镑的硬弓直射,除了中间镶嵌铁皮的部位,帽檐部位的竹编加麻布,很轻易就会被射穿,但如果采取四十五度的射角,竹编层加上厚麻布就勉强能挡住弓箭的射击。
这种斗笠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它的宽檐远离士兵身体,即使帽檐被射穿,箭矢也要穿透帽檐很长一段,才能接触到人体。
试验后不难得出结论,在面对远距离抛射时,这种竹编的宽檐斗笠有着相当不错的防护力。
难怪宋、明军队都喜欢装备笠帽,这东西确实是价廉物美。
了解到这一点后,陈宪立即给自己的学徒们装备上了这种看上去很Low的军帽。
十多秒后,鸳鸯阵快速稳健的小跑过了四十米的距离。
在四十米距离上,方阵前排的六个弓手压低弓箭,开始直射,而在鸳鸯阵中,藤牌手也从身后抽出短枪,向着对面方阵抛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