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日记残页,呓语连篇(1)-《以剑与诗歌佐茶》


    第(2/3)页

    土耳其这个国家与我们的国家其实渊源甚深。这片土地曾经承载着奥斯曼帝国的无上荣光,法国作家福楼拜在游历伊斯坦布尔时感叹“未来一百年,伊斯坦布尔将成为世界的首都”。可惜与这则预言恰恰相反,奥斯曼帝国随着一战分崩离析,与我们的国家同病相怜,它沦为了“西亚病夫”。

    康南海作《进呈突厥削弱记序》以为戊戌变法之先声,他认为“横览万国,与中国至近形似,比拟同类,鉴戒最切者莫如突厥矣。突厥出自匈奴,盖殷人淳维之后,而吾同种也。”奥斯曼帝国即是突厥,是匈奴人之后,与中国同源同种。大清如果不想步奥斯曼帝国的后尘就必须变法以求新生。

    在这之后,中国的历史进程自不必我多说。而土耳其也在国父凯末尔的带领下保住主权,建立了今日的土耳其共和国。凯末尔更是实行激进的世俗化,政教分离,废除伊斯兰教国教的地位,全盘学习西方,甚至将文字也从阿拉伯字母改为拉丁文字母。

    两个国家,横跨千里疆域,你是否也曾想过,在距离我千里之外的某个人现在正在做什么呢?这种联系实在妙不可言。

    若以地理为横轴,则时间可以为纵轴。一时一地,追思古今,更有一种宿命般的悲壮。

    从我坐的位置可以看到伊斯坦布尔市中心广场,这里的热闹繁华不逊于一些欧洲的城市。而对这份繁荣推动甚多的一位人物现在正眼巴巴地看着我喝咖啡。

    我前面的一幢建筑物,沿街的整面墙壁都刷成了土耳其总统厄尔多安的脸。他正目光坚毅地看着我,我也看着他。

    厄尔多安执政十余年,在这个国家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推动经济发展,令土耳其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他也曾在瑞士的达沃斯峰会上对以色列总统不假辞色,赢得阿拉伯世界的一片欢呼。而现在,在做了多年实权总理之后,他竞选总统,并且将实际的权力赋予这个原本只是荣誉的虚衔,用选票为专制背书。

    像我眼前的巨型宣传画,这虽然只是政治意味浓重的宣传作品,但若以时间为维度去看它,就能看到许多有趣的东西。厄尔多安大了,凯末尔就小了,虽然厄尔多安一向高举凯末尔的旗帜,但是他浓厚的宗教色彩和一系列宗教化改革却与凯末尔的世俗化道路背道而驰。

    这背后是世俗与宗教的此消彼长。2016年7月15日晚的军事政变其实也是这种矛盾的一次集中显现。不过,关于那场政变,似乎很多国人更关注的是厄尔多安使用苹果公司的Facetime业务向全国发表讲话这一比较戏剧化的侧面,而非关心政变本身。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