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魏武侯时期,文武全才的吴起因奸佞排斥不被国君信任而逃到楚国。 当时的楚悼王任命吴起为令尹,立志要变法图强。 吴起以铁腕强力变革楚国落后的旧制,却几乎将自己弄成了孤家寡人。 楚悼王一死,吴起立遭惨杀,楚国就成了一个“三分新制七分旧制”的奇特国家,始终是萎靡不振,难有作为。 楚国的大夫们对中原文明有一种自卑而又不愿屈服的躁动。 时时涌动着一种要求中原文明承认他们、接纳他们的强烈要求,又时时处处与中原文明警惕的保持着一定距离。 而如果不被重视,他们就会寻找机会和理由向中原示威,显示力量。 如果中原大国敞开胸怀与他们结交联盟,他们又会自动退避三舍,害怕被中原同化。 三百年前的楚庄王时,谁都知道楚国的力量尚远远不及中原一个晋国,更不要说众多诸侯的联合力量。 楚庄王却要借联兵抗戎之机,大军压至洛阳郊外,向东周王朝的劳军使者王孙满挑衅,问洛阳九鼎轻重几多? 那时侯,九鼎还是天子王权的象征,问鼎天子等于是向天子的王权挑战。 王孙满怒答:“周德虽衰,天命未改。”楚庄王也只好悻悻而归。 自那以后,楚国对中原的野心大白于天下,惹来与中原王室及诸侯国的种种麻烦。 后来,楚国有一段称霸时期,又缺乏谋略与大局观,不懂象齐桓公和管仲那样树起“尊王攘夷”的大旗,而是着急忙慌的想去号令中原。 结果惹来和晋国的城濮大战,一败涂地,从此两百多年萎靡不振,当然他的老对手晋国也不好受,三家分晋,直接把晋国分没了。 现在人认为,这些都是因为楚国缺乏大器局所致。 案几上除了梁米外,还有不少肉食,带骨的肉放在左边,切好的大片豚肉放在右边,饭食放在人的左手方,羹汤放在人的右手方,且有脍炙在外。 葱牒蘸酱等调料在内,这是为了方便取食。酒浆则盛放在一旁的壶中,并有箸、匕、叉、刀诸物奉上。 这还只是宏渊,如果是像魏国那种地处中原的大国,不仅历史传承悠久,且儒风盛行,受礼乐文化熏陶更重。 这城主李襄,也自诩为春秋大夫之后,家中藏有诗、书,有不少子弟跟从儒者学习,所以虽只是一城之主,却也以礼乐之家自居,处处都要讲究。 正所谓,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乐文化里,吃饭不仅是吃饭,也是仪式。 儒家还与人辩论过,礼与食孰重? 儒者的答案曰:“当然是礼重!” 因为知道城主府规矩,所以辅丞、城监御史、率长们都比较注意,入宴席前要从容淡定,脸色不能改变,手要提着衣裳,使其离地一尺,不要掀动上衣,更不要顿足发出声音。上菜时,席间菜肴的摆放要有顺序,进食时要顾及他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