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除了礼貌的举止外,对各种餐具的熟练使用,也是“食礼”的一部分。 就说眼前这木制的餐勺,在这时代的名称是“匕”,或为“匙”。 餐勺与箸(筷子)通常是配合使用的,一般会同时出现在餐案上,但匕箸的分工相当明确,两者不能混用。 右侧之上,众人先是举起箸,从盘里夹菜,放入口中,小口地咀嚼,咽下后,又放下箸筷,拿起餐勺,将热腾腾的粥饭放到嘴中…… 这正是《礼记·曲礼上》所说的“饭黍毋以箸”,以及“羹之有菜者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 左侧那边,除了午牛和叶继还懂点用食礼节外,其余的军士就完全不懂了,或全程用筷,或全程用勺,甚至有直接以手抓饭的!他们在营中辛苦太久,此刻吃的不亦乐乎,哪还管那么多。 吃肉的时候也一样,双齿细柄的骨制餐叉,配合着短而薄的铜刀,都包裹在丝织物里。 所以右侧众人以刀削将大块的白肉切开,这就是孔圣人当年讲究的“割不正,则不食”,然后再用叉子叉着肉放进嘴里,本来就是分餐而食,还要将筷子木勺举起放下放下举起,王禳灾看着便觉得真是累得慌。 至于餐叉、小刀这两样工具,是上层社会的专用品,是“肉食者”的专利,不可能十分普及。士卒们作为“霍食者”,平日的生活里,因为食物中没有肉,所以用不着置备专门食肉的餐叉、小刀,自然不知如何使用。 所以,要怪他们出身低贱,没机会在终日劳碌于耕战之余,学习贵族礼仪吗? 商鞅说的好啊,礼者,所以便事也! 所谓礼仪,就是由繁至简,就是让百姓方便。春秋战国上流社会专用的刀、叉,等到了而今,其实已经慢慢被淘汰出餐桌了,因为昔日的黔首泥腿子,已经掀翻了血缘贵族,坐到了高位,开创了布衣卿相之局。 又把他们这套繁琐的礼制简化再简化,只有一些老儒才抱残守缺地维护着已经与社会文化脱节的习俗,妄图复辟早就死去的周礼。 其实撇去繁文缛节后,本质还不就是吃喝拉撒睡 局限于小圈子里,让少数公知权贵显摆炫耀的礼,虚礼也;能普及天下,让大多数人受惠的礼,方为真礼! 李襄虽然自诩礼乐诗书之家,但毕竟只是乡豪,并没有专门的舞女。那些白衣婢女们伺候完酒食后,还得上来舞蹈娱乐。 时值秋至,天气渐凉,却见她们一个个衣着短薄,彩绣丝衣,朝左右两侧的众人跪拜行礼后,随后又有两名乐师走了进来,对着众人行礼后坐下,在两名乐师弹琴鼓瑟应和之下,便开始旋转起舞。,看得人心炽热起来。 右边的李固、赵景、率长、文吏都是博学之人,观舞时也彬彬有礼,虽然那眼睛里心里不知在想什么,表面上只能轻轻颔首而已。 左边的众人则直白多了,一个个看得眼睛都直了,还对着里面漂亮姑娘指指点点,甚至习惯性地飙出了污言秽语。 入伍参军一年两年,母猪赛西施,若非城主、辅丞等一众大人在,他们早就上去各自拥着一个一起跳了…… 从战国时起,去古未远,不管是哪一国,不管是蛮夷戎狄还是中原诸夏,也不分男女贵贱,皆能歌善舞。尤其是饮宴喝酒之后,更是能跳个一整夜。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