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封禅称帝 第五十九章:立储-《乱世争鸣》


    第(2/3)页

    什么!父皇竟然没有立我,张振朝愣在原地,而一旁的三公子张柒峰也傻了眼,居然没有立自己的二哥。

    “这个……”群臣相互对视,谁也答不上来

    每位臣子都有自己中意扶持的公子或公主,这就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党派,而最终,押宝押成功的那个党派,才会赢得最终的胜利:扶持公子坐稳帝位。

    而张辅仁的党派势力,不是左丞相赵赫;不是右丞相郭擎;不是少府的张崚;不是郎中令焦遂,而是九卿中,存在感最低的一位:御史大夫李杨。

    治栗内史孙大海,在右丞相郭擎眼神的示意下,走上前一步: “臣以为,国赖长君,五公子尚年幼,刚去边陲历练了两三年,经验不足,处世不长,所以不如择二公子为储。”

    按照传统宗法制度,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在没有其余人选的情况下,张振朝一样是第一继承人。

    郎中令焦遂上前一步作揖道:“倘若这般说法,三公子张柒峰,游历东海,与各国海商一同经营、冒险,历练七、八年,处世经验,可也不比二公子差。”

    赵赫叹了一口气,拱手向前:“二公子年长,处世长,常处理政务、三公子常在东海附近游荡,喜欢结交百家学者、奇人异士,还会坐楼船,到各地巡游,四公子性格乖张,这些年一直在军中历练,其他公子也都在各处历练,但,臣只知道,五公子,张辅仁,仁德慈爱,安鹤郡洪灾时,从自己的私库里,调出布匹、粮食,第一时间交到安鹤郡郡守手里,之后更是亲自赶到安鹤郡,联合当地乡绅军士,一同抗洪,其仁爱之心,天下百姓,皆可鉴!”

    张啸杀倚在旁边的大柱子上,点点头“卿说道有理,便立五公子张辅仁为储君,由二公子、三公子辅佐监国,其余封王封地,处理名号等事,明日朝会再处理吧,散朝!”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群臣叩拜

    ……

    外宫一个门槛上,两个身穿官袍的人正坐在一块,正是失落的李絮和刚被逐出的杜文。

    李絮擦了脸上的水,想要大声念,却又害怕引来其他人,只能用压抑的低沉声音诵道: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

    杜文击节赞叹:“说得好!事在人为,放弃人为的努力,而寄望于天赐福祉,那就违反了万物的道理!”

    荀子的这番理论,已不仅是原始的朴素唯物论,而上升到了辩证的高度!他并非简单地批判祈迷信风俗,还在不断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句话翻译过来,不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么!

    在这个庶民蒙昧迷信的时代,荀子的思想,犹如划破夜空的闪电一样耀眼夺目!不愧是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

    称赞完后,杜文又叹息道:“老兄,我真是羡慕你,能遇见如此良师,可惜荀子已逝,我不能去兰陵听听他讲的课,也没有机会拜入门下……”

    “夫子虽逝,但留下来的学识不灭,况且,我也没见过荀子本人,只能从他留下来的书,认识他。”

    李絮受了鼓励,咬着牙道:“我知道,今日在内宫顶上说这番话,扫了皇上的封禅之兴,实在是不合时宜。但这些道理,虽不被皇上和诸公理解,甚至连赵赫丞相也不再提及,但我李絮却不会将其舍弃!定要将其发扬光大!”

    “何其难也。”

    杜文却摇了摇头:“荀子之言虽是真知灼见,但这世上之人,却信者寥寥。”

    广大黔首自不必说,社会上一般人的思想,与精英们所达到的高度尚有不小的差距。杜文的家里人,就无不笃定神明,他母亲还在家族里捐了一个少司命庙。再翻翻《日书》就可以窥见,人们多如牛毛的禁忌,和繁杂的避邪驱鬼法术。
    第(2/3)页